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

实干家潘永福,赵树理著,发表于《人民文学》1961年4期。取材于真人真事的传记体小说。潘永福是山西沁水县农民出身的干部,参加革命前热心为群众办事,又有熟练的生产技术,深受群众爱戴。参加革命后当了农村干部,始终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求雨

求雨

金斗坪村有一座龙王庙。解放前,每逢遭受旱灾,金斗坪的人便集中在庙里跪祷求雨。地主周伯元总是趁机用粮食低价买地。土地改革后,土地回到农民手里。这年夏天又遇上旱灾。村党支部书记于长水动员大家开渠引水。可是在动工的同时,仍然有八个老农民,在龙王庙敲钟鼓求雨。而且,求雨的人愈来愈多。庙里定出轮班跪香制,连参加开渠的人上下工时也去磕个头。两天之后,开渠遇上石崖,进度很慢,这一来,开渠的人更少了。于长水冥思苦索,想出了架槽的好法子,开渠的劲头又鼓了起来。当渠道通了水之后,庙里求雨的人溜得一个也不剩。作品表现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民对封建迷信的斗争和胜利。

邪不压正

邪不压正

本书叙述在土改后期(平分土地),一个流氓乘机窃取权力后虚张声势被整顿的故事。1947年8月,晋冀鲁豫解放区的赵树理一行来到了武安九区的赵庄(今属河北)参与土改工作。一个月后,《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土改进入新一阶段。正是在这一时期,土改中的各种问题开始逐一浮现。赵树理1948年发表的《邪不压正》以小说的方式记录下了他这一时期关于土改的思考。

家庭的故事

家庭的故事

郑振铎反映现实的小说主要收在《家庭的故事》中,这些小说创作于不同时期,按内容也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写于“五四”运动后,表现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困惑与情趣的,另一类是郑振铎1927年被迫离开上海旅居巴黎时写的九个短篇,反映的是旧中国宗法封建性大家庭的生活及作者对这家庭奥秘的思考。

茅山下

茅山下

《茅山下》是以新四军为背景而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知识分子出身的周俊带着满腔热血参加新四军,他“希望自己在战斗中也锻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东西”,参谋长郭元龙处事果断、雷厉风行,在战士们中很受欢迎,也因此过于自信,周俊看不惯郭元龙主宰一切的作风,但是又不得不承认,郭元龙在战斗中“是一个了不起的家伙”,周俊的抗日工作进展不顺利,他觉得自己“低劣与无能”,陷入苦闷,为了抗日的共同理想,二人关系改善,亲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战斗。

迷宫

迷宫

《迷宫》是滕固(1901—1941)的第二本短篇小说集。滕固字若渠,先后留日和留德,美术史家。但他也沉迷新文学,一度为创造社刊物撰稿,后又参与发起狮吼社。

咆哮了的土地

咆哮了的土地

《咆哮的土地》是作者的代表作,艺术成就上有很大突破,有过去主观、空洞的感情宣泄,到客观细致的描画,生活得现实感大大增强,长篇结构也独具匠心。对于蒋光慈来说,是个不小的突破,是“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漫蒂克”的一次攻克,假若不是蒋光慈的早逝,或许以此为转机,更能为社会提供出成功的革命文学力作来

短裤党

短裤党

1927年蒋光慈为纪念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创作了中篇小说《短裤党》,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饱受争论。1927年2月,上海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许多同志英勇牺牲。领导干部杨直夫、史兆炎总结失败教训,积极准备,等待时机。3月21日,在共产党领导下,几十万工人举行罢工,接着又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丽莎的哀怨

丽莎的哀怨

《丽莎的哀怨》描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革命后流亡到东方巴黎上海,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最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说以丽莎昔日的荣华和当前的沦落为对照,生动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从金尽囊空到走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娼、到得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态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整篇小说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颜薄命的哀怨更为深切。

最后的微笑

最后的微笑

《最后的微笑》本书描写了工人阿贵从被开除到复仇成功及最后自杀的整个过程,阿贵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生存的问题。一只小蚂蚁及新兴事物的启发使阿贵萌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尚处于蒙昧的他在其中挣扎,无知无力一步步将他推向成功推向死亡,从书中可以体会到旧中国时期最基层人民生活的艰难与无力反抗的无奈。